新质学术 责任创新 科学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4年10月26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会强调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这为新时期纺织行业科技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带来战略机遇。
今天,我们相聚创新型城市芜湖,以“新质学术 责任创新 科学发展”为主题,探讨新的时代课题下纺织科技创新的方法路径。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大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纺织行业创新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各界朋友表示感谢!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几点认识。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纺织工业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以创新为引,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行业制造能力与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体系优势、供应链优势不可撼动,纤维加工总量稳定在6000万吨以上,对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增长贡献率超过50%。市场主体的实力与活力不断提升。2024年共有5家涉纺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14家上榜《财富》中国500强,35家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涌现,蓬勃发展。
在“技术—要素—产业”传导中,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行业加快技术转轨和质态跃升,新的生产要素、产业关联、价值模式加速形成。纺织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1、推进高端高质
行业补短板与锻长板并举,加速向以高品质、高效能、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性为特征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
材料方面,从碳纤维、石墨烯材料、玄武岩纤维、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到纤维状能源与电子器件,先进材料朝着高性能、多功能、柔性化、可持续等方向迅猛发展。我国高性能纤维产能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3。
装备方面,以转杯纺、喷气涡流纺、全成型针织
电脑横机、数码
印花机等为例,高端装备集成新技术新工艺重塑生产流程与质效,实现多快好省,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宏华、佶弘、飞行船等企业持续革新数码印花技术;东佳纺机从棉纺转型,推出特种纤维、高性能纤维开松、混合、梳理设备。
纺织机械自主化率超过75%,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国产化率超过50%。
产品方面,多功能高性能纺织品、智能纺织品等优质产品加速涌现。山东如意推出“都市户外风”的羊毛防雨防污抗风透气夹克;北京服装学院研发出具有高硬度、高缓弹、慢响应特征的面料,真正实现专业射击服国产化。智能温控纺织品、形状记忆纺织品、变色纺织品、防水透湿纺织品、电子信息纺织品不断培育与推广,以无感化检测、全方位防护、精准化治疗、科学化康复为重点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加速发展。
坚持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夯实基础,锻造优势,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战略。
2、加快数智转型
数实融合的深入发展正在重塑产业架构和底层基座,带来更具性价比的投入产出关系、更高效的组织形态、更广泛的市场链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截至2024年3月底,纺织服装行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59.7%,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研发设计加速走向全面深度的数字化。截止到2024年3月底,纺织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7.3%。大模型平台正在重新定义设计创新能力和价值输出。
智能制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生产装备向着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主执行的智能化方向演进。福建恒申的视觉检测机器人,实现车间一线用工成本节约35%、生产效率提升40%,准确率提升至99%。宏大智慧发布HK-AI印染人工智能大模型和HVMC-25AS智能图像整纬机。
从Y2K、美拉德、格雷系、Balletcore、Cleanfit到Courtcore网球运动风美学,社交媒体成为时尚策源地。生成式AI和数字人的发展也在全面重塑市场运营、电商导购、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
结合行业发展特点与现实,提高两化融合的整体水平与效率,是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探索。
3、厚植绿色底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纺织行业正在加快集约化、减量化、低碳化、循环化、清洁化发展,构建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生物质替代和废弃物资源化正在重构原料的获取利用途径。凯赛生物应用生物法制备长链二元酸,浙江佳人、福建华峰通过化学法生产再生聚酯;盛虹芮控Reocoer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纤维,比原生纤维碳排放降低28.4%。材料体系实现绿色重构。2023年,我国再生涤纶产量约555万吨;生物基化学纤维总产量48.16万吨,同比增长109.3%。
制造模式、工艺流程的变革构建新的产业关联。原液着色聚酯纤维每吨可减排废水32吨、二氧化碳1.2吨。魏桥纺织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降能40%以上,节水20%以上。溢维环境的靛蓝在线回用系统实现靛蓝、水超95%的高效循环回用,染色、水洗环节废水近零排放。
产业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鲁泰、华孚等采取光伏发电。以ESG为抓手的绿色管理创新也在改变产业竞争优势。零碳产品成功出世。安踏打造中国首套碳中和奥运领奖装备。
绿色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之路,加快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行业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在。
4、探索未来产业
当前,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集中涌现,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加速孕育。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扩散应用生态,纺织行业与前沿技术、未来产业嫁接融合,产业边界与空间不断延展。万物可织成为大势所趋。
如在大健康领域,可注射纤维电池、可置换人体主动脉人造血管、4D打印可自适应调整血管支架、PDO可吸收倒刺缝线等高端医用纺织品快速发展。
在空天领域,经编金属网格产品已在“天宫一号”嫦娥四号“鹊桥”等航天器上成功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低空经济“起飞”的重要物质基础。报告显示,未来6年内,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行业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将激增近20倍,其中超过90%的需求集中在碳纤维上。
在海洋工程领域,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成的缆绳,其强度是钢缆的1.5倍,重量却仅为钢缆的1/7;孙以泽院士研制的高性能特种编织装备成功制备“蛟龙号”深海潜航器。
在新能源领域,碳纤维可将风电叶片的寿命延长30%,维护成本降低25%,预计到2028年70%的新风力涡轮机叶片将采用碳纤维翼梁帽;由中复神鹰的SYT 49S-24K碳纤维成功制成70MPA三型储氢瓶。
融入未来产业,从时空维度打开产业发展的新场景新疆域,是形成行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和路径。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
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新技术革命呼啸而来,改变着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要素组成和连接方式、基础设施和动力引擎,重塑着产业优势和发展边界、价值体系和利益格局。在渗透、扩散、融合中,科技创新促进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生态优化,是行业摆脱传统增长方式,跨越产业发展周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所在。
1,以科技创新破除内卷格局
中小微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受规模能力限制,在过度竞争和存量市场的环境下,行业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通用型碳纤维供需失衡加剧价格血拼、库存高企的态势。当前,世界经济低位复苏,10月,WTO将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下调0.3个百分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依然突出。面对市场压力和存量经济的现实,产业竞争更加激烈。流量思维进一步强化这种态势。低价、低质、高频、高压竞争之下,虚假繁荣、表面热闹,短期主义、零和博弈,产业正陷入高内卷、超竞争的局面。过度的效率以产品品质为代价,退货率居高不下成为常态,2024年以来数十家百万粉丝的女装电商宣布闭店,产业生态、整体价值、品牌建设受到损害。破局内卷,以科技创新打造差异化供给,形成更高层次上的供需动态平衡。
一方面,新生活方式中挖掘新品类。新生活观正在转化为新消费观。单身经济改变家庭消费模式;放慢时间正在重新定义奢华;玄学美学创造情绪价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体验经济、银发经济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也形成产业创新的重要语境。要根据市场需求结构、习惯偏好、能力分布、场景细分的变化,加强产品创新、品类创新,以高品质供给创造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新经济赛道上探索新场景。比如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发展需要以材料、结构、工艺的创新实现轻量化;从机器人精准操作到智能车辆的环境感知,从医疗诊断的精确触摸到虚拟现实的沉浸触感,具有敏锐感知及多感应功能的电子皮肤需求大增。要在融合创新中推动产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高端服务协同演进,在要素、结构、生态整体升级中构筑新的供需关联,形成新的市场增量。
2、以科技创新突破要素束缚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成为经济社会体系最重要的风险之一。ESG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绿色税收跟踪报告》显示,全球66个国家或地区推出超过2000项可持续性激励政策、超过3000项绿色税收和免税政策以及70个碳定价机制。双碳目标、国际“碳壁垒”压力增大,环境要素的稀缺性增强,水、碳汇、负氧离子等资源加速资产化。《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全面实施,激励各行各业绿色节水转型。产业的价值判断、内在关联与成本优势正在重塑。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期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中国经济发展要源头减量,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全球近75%的纺织品最终只能进入垃圾填埋场。小范围、低效率的绿色实践与超大规模的产业体系存在巨大差距。资源环境束缚趋紧、生产要素供给约束加深,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为继。以科技创新加快生产体系系统性变革是根本之策。比如,绿色纤维的应用,正在从源头改善投入产出关系。在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上,AI与机器人的融合表现出巨大潜力。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企业劳动力需求下降0.18%。在绿色能源领域,国际氢能理事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终端能源消费;欧盟将先进核电技术纳入“净零技术”范畴。行业要以科技推动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领域向技术密集型和效率型转变,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质态,促进要素替代、升级与高效率配置,塑造智能、融合、高效、绿色的新型生产关系。
3、以科技创新构筑安全屏障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发生深刻改变。离岸制造、回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制造广泛发展。越南、孟加拉、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依赖成本优势崛起。越南工贸部于9月5日提议建设纺织、服装和制鞋业原材料生产、储存和交易中心,旨在优化国内供应链、减少对进口依赖。另一方面,欧美国家依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重建制造优势。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
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使得贸易环境更加严苛。美国已将1300多家中国科技前沿的公司、大学、机构列入实体清单,9月9日通过H.R.7151《出口管制执法强化法案》将加速实体清单增长,13日美大幅上调对华产品关税;欧洲议会10月10日通过涉中国人权状况决议。与此同时,“泛安全化”加速全球科技体系分化趋势。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科技竞争战略呈现主体联盟化、领域宽泛化和规则定制化的“扩张型”态势。2023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报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达4079件,创历史新高。全球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政府国家关键和新兴技术标准战略:实施路线图》将进一步提高其领导地位和技术竞争力。行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安全面临新环境。关键原料、底层技术、高端产品、专利标准成为行业的现实瓶颈。以碳纤维为例,我国产能占全球近1/3,但T800以上高端产品市场仍被发达国家主导,日本东丽已于去年推出更高拉伸强度的T1200。
价值链竞争决定产业的前途命运。工信部近期将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等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行业要通过科技创新将产能优势、成本优势转化为工程能力优势和供应链优势,增强产业根植性和安全水平。
三、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呈现新的特征趋势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随之重构。高校专业大调整是最鲜明体现。2023年度普通高校调整本科专业布点3389个。近年来,我国纺织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4年1月,全球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公开专利2162件,其中中国占比达到61%。在新的征程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行业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要把握科技创新的趋势特征,深化规律性认识,推进创新更高质量发展。
1、新的内容范畴
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也要注重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既要在现有技术轨道寻求新的突破,更要勇于探索科技前沿“无人区”。
新质创新是求实效的,关注实际价值。传统产业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石。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纺织行业产品体系、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仍存在一些痛点难点,如织针、数码喷头、喷气涡流纺纱机、工业软件等依然高度依赖进口。根本上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关键细节识不破、突不破。老问题也有新答案,冷门学科也有新内涵。要走出热点选题的片面,向底层科学逻辑溯源,挖掘真需求、发现真问题,才能创造真价值。
新质创新是引领性的,需要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的超前部署,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提高未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美国围绕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设立31个区域创新与科技中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未来产业”的重要地位,将对未来产业的指示要求放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面部署之中。行业要以战略眼光、全局视野,找到纺织前沿创新的发力点、结合点,着力突破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技术和产品。
2、新的组织形态
今年的3个理科诺贝尔奖均与复杂系统有关。大科学时代,传统的学科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成为主导趋势和创新源泉,在推动科技进步、解决重大问题和开拓新兴空间、促进价值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科交叉带有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自组织和“涌现特性,无法预先设计。如何更大范围激发和应用这种生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一系列旨在促进学科交叉的国家战略举措相继出台,取得很大成效。当前喜新厌旧的趋势依然存在,选题围绕热点走背离产业需求的问题依然存在。体系分化、壁垒高筑。不同学科内部的封闭性、专业性,以及学科内外资源分配不均,限制着知识的交流与融合,导致学科之间的理解共识、协同效应难以实现。拼盘效应、命名工程的“伪”学科交叉不可持续。要深耕专业、深入产业发现自然而然的联系。要倡导开放、合作和创新的氛围,从“为解决问题而融合的研发”出发,建设多方协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在经验交流和知识体系化的基础上促使技术相互融合、交叉整合并向纵深发展。
3、新的工具范式
2024年诺贝尔物理、化学奖史无前例的颁给三位AI科学家。智能科学范式推动研究工具、思维和方法论全面升级,降低知识门槛,突破“复杂性阈值”系统问题。AI对量子、生物、材料、能源等领域形成指数级的带动效应。AlphaFold 3可预测蛋白质数据库中所有分子,精度达原子级;GNoME预测出220万种新晶体,相当于人类历史近800年以来的知识积累。东丽借助AI技术突破T1200型碳纤维,开发周期缩短一半,并计划利用AI面向飞行汽车等领域开发碳纤维;中科院发布材料科学AI大模型GPTFF,从原子尺度模拟一切。
随着工具在创新链条中的地位前移,模型能力的差距将决定创新能力的差距。由于投入成本和部署周期的差距,中美人工智能模型能力差距显著。斯坦福大学基础模型研究中心测试排名显示,截至9月17日中国仅有阿里旗下的通义千问2 Instruct (72B)进入前十。要重视大科学模型的构建和能力提升。
科学数据是核心关键。提升产业创新根植性,建立有专业有深度的大模型,就需要庞大体量、高质量、多样性的数据支撑。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和世界一流的纺织院校,中国纺织建设科研大模型具有得天独厚的数据优势。要探索多源异构专业数据的采集加工与质量管控,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数据库体系,在科学数据与生产数据的融合与演化中打造具有高精度与强泛化能力的纺织科研大模型。
4、新的价值标准
作为一种特殊的有目的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渗透着多重价值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文等,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偏好与价值诉求。科技迅猛发展如同一辆高速列车,正以超出人类预期的速度,驶向未知的未来。在赶上车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方向。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能成为风险的源头。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新兴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失控将成为破坏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的“恶之花”。如人工智能引发的主体异化、“数字鸿沟”、算法歧视、侵权等问题已经浮现;在战争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武器化”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要前瞻研判防范潜在的风险,平衡各种利益和价值,强化道德和责任的约束,把握好科技创新的方向、节奏和分寸,向善而行。
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传播扩散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强大动能,产业破解现实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共同富裕、双碳目标等愿景指引下,在大国博弈、逆周期调节等现实转变中,行业科技创新的责任边界在拓宽。坚持“四个面向”系统阐述了“两个大局”背景下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要勇担时代责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充分激发创新的潜能与智慧,形成既有强度、力度,又有高度、温度的科技创新力量。
四、推动科技创新科学发展,构筑美好未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的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发展实效,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推动行业科技创新。要把牢价值取向,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纺织强国的伟大事业,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坚持守正创新,提升科技供给质量
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培养底层逻辑与顶层思维,坚持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突破纤维新材料、先进工艺、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做好方向预判,因地制宜融入生物经济、低空经济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回归学术初心,坚持科研自信,以“新质”破“内卷”。发展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提升科研效率与质量。
2、坚持市场机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科技创新力引领产业竞争力。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围绕产业关键创新领域打造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开放式服务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技术转移中心,一体化打通纺织科技攻关、中试验证和成果应用。建立健全源头供给、市场化评价、发布推广和转化激励等机制,完善技术市场生态。建设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造专业化、集成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3、坚持系统发展,共建创新生态体系
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更加依赖于综合性、系统性、生态型的创新网络。要推动多元主体、人才、资本和平台的融合互动,打造知识共享、技术互补、资源整合的开放创新生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围绕关键技术攻关,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化投融资环境,动员社会资本,发掘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强知识产权、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奖励制度,提升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优化评价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4、坚持开源开放,打造融通创新网络
创新不是“独角戏”,是集团战。要统筹开放与安全,在合力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企业为主导汇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探索深化科技人才交流、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转化、论文专利合作等模式。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战略研究项目,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推动中国纺织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促进全球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笃根本,求实效,惟有涵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让我们在一起,向前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创造锦绣未来。